
在发展中促转变 在转变中谋发展 2023年中国酒业回顾(下)?对中国酒业来说,2023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产业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缓增长、理性增长成为发展主要特征,与此同时,优势产区、优势企业、优势品牌的机会依然存在,产业经济的力量持续彰显。鎏金岁月值得铭记,为助力中国酒业长期稳定、健康、高质量发展,本报梳理了2023年中国酒业的重要事件,记录发展,探寻趋势,期待2024年中国酒业“酒香更浓”。
在4月举办的第十八届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上,24家绍兴黄酒企业齐聚展会的中国绍兴黄酒馆,共同喊出“越酒行天下,全力拓市场”的口号。
8月,2023中国黄酒T7峰会在江苏张家港举办,黄酒行业头部企业负责人及业内专家齐聚一堂,共研行业、共谋发展。
9月,2023代州黄酒文化节举办。文化节开幕式上,山西忻州代县获颁“世界特色美酒产区·中国黄酒之乡·代县”牌匾。
在11月举办的2023中国国际黄酒产业博览会暨第29届绍兴黄酒节上,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暨军民表示,恳请国家有关部委和单位一如既往关心浙江,支持绍兴,积极打造国家千亿经典黄酒产业集群。
代州黄酒走进浙江绍兴,代县政府与绍兴越城区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绍兴黄酒走进山东即墨,绍兴市黄酒行业协会会长徐明光,中国绍兴黄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孙爱保等到山东即墨黄酒厂有限公司考察交流……
与以前的低调不同,近年来,黄酒及黄酒产区频繁出现在消费者的视野中,产区化已成黄酒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事实上,在黄酒乃至整个中国酒业的发展进程中,产区都在承担越来越重要的使命和任务。因为酒企单打独斗做品牌并非易事,从原料、工艺到文化、营销、渠道,方方面面都需要自己去探索,但若背靠一个声名远播的产区,相关工作就会事半功倍,且产区可以规范酒企经营,提升产品品质价值,推动产区内酒企形成合力。可以说,产区是酒企发展的塔基,塔基越高,酒企发力越容易。
黄酒历史悠久,但“存在感”却略显不足。因此,对黄酒产业来说,产区建设尤为重要。黄酒企业要抱团发展、形成合力,共同培育新消费市场,共同拓展品类宽度,共同发力科技创新,共同挖掘黄酒文化,共同提升产区知名度;产区政府要根据产区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发展路线,明确目标,提供政策支持,完善法律法规,牵头举办文化节、推介会等活动,最大限度整合各方资源要素,不断加强产区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2023年,华润啤酒推出超高端烈性啤酒“醲醴”,售价迈过千元关口;青岛啤酒二厂100万千升纯生啤酒生产基地项目开工,标志着青岛啤酒进一步加快高端生鲜啤酒生产布局;嘉士伯集团旗下法国高端啤酒品牌1664推出升级包装,并与法国时尚品牌Maison Kitsune合作推出限量联名包装;作为最能体现燕京啤酒在高端领域“野心”的产品,狮王精酿打响品牌营销战,发布全新电视品牌商业广告,举办线下活动,打造沉浸式交互体验……啤酒企业的一项项行动证明,已延续数年的啤酒产业高端化仍在深化。
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华润啤酒吨价3633元/千升,青岛啤酒吨价4298元/千升,重庆啤酒吨价4925元/千升,燕京啤酒吨价3329元/千升,而在2017年,其吨价分别为2516元/千升、3297元/千升、3577元/千升、2689元/千升。吨价的显著增长进一步证明,产业结构正在升级。
“啤酒产业高端化、品质化趋势显著。”《2023年淘宝天猫啤酒消费趋势白皮书》提出,需求侧、供给侧双向升级,加快了啤酒产业的高端化进程。市场上,8—15元和15元以上的商品供给增长显著,头部品牌商品供给由中端向高端、超高端转移。精酿啤酒崛起,消费增速远超传统工业啤酒,国产本土精酿品牌频频出圈,消费者渗透率达56%。
对于啤酒产业来说,高端化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永续的命题,因为只要国民收入保持增长,消费品尤其快消品就有高端化的空间;高端化也是一道必答题,因为与白酒不同,啤酒的高端价位尚未被消费者普遍认知,且啤酒产业集中度更高,酒企更需要发力高端化以提升收益率、带动业绩增长。
当前,我国高端啤酒市场规模与其他成熟啤酒市场相比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酒企的高端化之路要走得坚定,更要走得稳健,高端化的速度要与大众消费能力的提升适配,要关注行业整体价格段的提高,扩充品牌矩阵。高端化一定要有高品质,但高品质不等于高端化,酒企要打造区别于主流产品的特色产品,匹配消费需求,完善营销方式及细节,创新消费场景。龙头酒企要发挥其特有的优势和作用,提高酿造工艺水平,加大对创意设计的投入,提升中国啤酒形象,改变消费者对啤酒的认知。
2023年,一组数据成就了露酒的“酒业黑马”名号。2022年,露酒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62亿元,收入和利润同比增长已超越了黄酒和葡萄酒,是继白酒、啤酒之后的中国第三大酒种。在酒业整体增长率仅为5%的情况下,露酒保持着年均30%的高速增长。预计到2030年,露酒的市场规模可达2000亿元。
对于露酒强劲的发展势头,酒企早有感知,纷纷加快布局。数据显示,2021年规模以上露酒生产企业仅为149家,2022年涉足露酒业务的酒企已超过5000家。2023年4月,泸州老窖养生酒业有限责任公司推出的战略“新秀”泸州红上市;在7月举办的第二届中国露酒T5峰会上,劲牌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少勋透露,公司制定的30年规划全部关于露酒产业,没有其他业务;11月,海南椰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独资保健酒公司——椰岛国威保健酒(海南)有限公司,将利用优质酱酒推动椰岛鹿龟酒实现升级换代;12月,设立在宜宾五粮液仙林生态酒业有限公司的中国露酒产业文化科技创新中心揭牌成立;在同月举办的2023汾酒全球经销商大会上,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袁清茂表示,要努力闯出一条新路,让竹叶青酒这个露酒中唯一的国家名酒,真正成为市场上的露酒第一品牌。
在酒企规模出现递减的大势下,露酒相关企业的数量逆势上涨,足见露酒产业发展空间之大。但即便露酒产业已初具规模、发展前景广阔,其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品类认知模糊、产业发展不平衡、发展路径不清晰等问题。
从以前的“小众酒种”到如今的“酒业探花”,露酒产业的快速发展除了得益于酒企不断注入发展动能外,还归功于其本身具备的原料广泛、酒精度涵盖范围广和饮后愉悦感佳等天然优势,与当下多元化、个性化、健康化的消费需求“不谋而合”。未来,露酒要在竞争激烈的酒类市场占据优势地位,就要保持这些优势,同时回归酒的本质,回答好“我是谁”“我为了谁”“我被谁在什么样的场合饮用”等问题。露酒企业要持续加强科学研究,以先进的有效物质提取技术赋予露酒更好的风味、更优的效能、更高的舒适度及更明显的特色,满足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要传承和弘扬露酒文化,挖掘露酒的文化内涵,提升露酒文化价值,拓宽露酒文创空间;要持续提升产品品质,而后创立露酒品牌,进而带动品类发展。
电商渠道兴起、消费需求多元化、消费场景改变、资本力量加入等因素,让低度酒在2020年迎来“狂飙之年”。火热势头持续两年,2023年,随着宏观环境的改变、消费场景的恢复,低度酒行业迎来了新的改变与进化,市场趋于冷静,部分小品牌销声匿迹。
但这并不影响低度酒成为业内公认的“好生意”。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低度酒市场规模预计约6341亿元,2018—2022年间的复合增长率达到29.3%。
2023年4月举办的第108届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再次设立低度潮饮专区,低度酒以及新酒饮品牌纷纷亮相,糖酒会期间,洋河股份举办微分子新品发布会,开启在“轻白酒”市场的战略布局;5月,11个省市的果酒生产商在山西联合发布《晋城宣言》,形成了抱团发展、资源共享、互帮互助、增进互信、尊重差异、良性竞争、合作共赢等共识;同月举办的2023茅台悠蜜蓝莓精酿新品发布盛典上,5款新品齐亮相;6月,中国酒业协会果酒发展专业委员会在浙江杭州举办2023中国青梅酒西湖峰会,与会专家就行业趋势、企业经营和工艺技术等线月,茅台集团生态农业公司与MOJT合作推出名为“贵州味道”的预调鸡尾酒系列。
从资本蜂拥而至到理性回归、从小散乱到强势品牌逐渐出现,低度酒行业正处于爆红后的冷静调整期。经过此轮调整,低度酒行业将迈入健康发展的新阶段,只有做好资金、技术、时间投入,坚持长期主义的企业才能抓住这门“好生意”,而品牌、供应链、渠道将决定企业的市场份额和所能企及的位置。
所以,当前企业要做的是“修练内功”。在产品打造方面,要以实现差异化发展为主要目标,基于研发团队对市场风向的把握,加强产品类型、口感和口味创新,提升工艺水平,完善供应链体系,讲好属于自己的品牌故事,提升核心竞争力;在营销方面,要避免过度强调产品的性别标签和单一化的受众画像,以免将部分潜在消费群体拒之门外,要打造更丰富的饮用场景,尽可能地了解不同消费群体在不同场景的饮酒喜好,针对不同场景和不同人群进行不同的产品推荐,拓展消费群体;在渠道建设方面,要加强电商直播等销售渠道布局,同时,加大对线下渠道尤其是餐饮渠道的投入。
2月1日,国家标准《白酒质量要求 第2部分:清香型白酒》正式实施,新国标强调固态酿造,更改了清香型白酒定义、感官要求、理化要求,进一步促进了清香型白酒向更加规范、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3月1日,团体标准《酒类电子商务平台销售及配送规范》正式实施。该标准从企业社会责任的共性要求及酒类行业的特性要求等方面,提出了对电子商务平台、服务商、酒类零售商等利益相关方进行酒类在线销售与配送环节的合规性、未成年人保护、理性饮酒、教育与培训等方面开展社会责任工作的指导意见。
5月,两项与啤酒行业相关的团体标准面向行业公开征集起草单位。一项关于啤酒侍酒师的职业技能要求,另一项关于啤酒智能化酿造以及数字化管理。
12月24日,团体标准《董香型白酒》实施,该标准进一步规范了董香型白酒的生产、检验与销售。
产业升级,标准先行。中国酒业的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转型离不开科学、现代和健全的标准体系指引方向、保驾护航。
回眸2023年,中国酒业标准化建设的作用十分突出。一项项标准的发布及实施,为中国酒业的高质量发展铺设了更为规范的跑道。
面向未来,中国酒业要继续在标准建设、标准创新和标准应用上下功夫,不断完善标准化技术组织,加强标准化研究,促进先进科技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着力推进标准落地实施,让企业、消费者等各方理解各项标准的意义与价值,将其真正贯穿于生产酿造、流通、监管、消费等环节,以更高的标准服务和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贡献力量。